2025年7月7日下午,“财绘苗韵,‘会’聚苗寨”三下乡实践团在兴隆苗寨与当地苗族老人开展座谈活动,围绕苗族婚嫁习俗、传统节庆等民俗文化展开深入交流,同步采集苗族口头文学,并开设“苗语小课堂”,在互动中感受苗族文化的鲜活魅力与传承意义。
民俗口述:鲜活故事里的苗寨记忆
“以前我们苗族姑娘出嫁,要提前三个月绣嫁衣,嫁衣上的凤凰得用七彩丝线,一针一线都藏着对新人的祝福呢!”82 岁的苗族老人,缓缓道出苗族婚嫁习俗的细节。在座谈中,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将尘封的民俗记忆娓娓道来:从婚前“拦门酒”的酿造秘方,到婚礼上“对歌定情”的传统仪式;从“苗年”时全寨共跳 “ 踩堂舞 ” 的热闹场景 , 到 “ 爬坡节 ” 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的浪漫习俗 , 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口头文学采集:古歌情韵中的文化密码
在口头文学采集环节,老人们即兴吟唱了苗族古歌与情歌。古歌内容涵盖苗族先民迁徙、劳作的历史,旋律苍凉悠远;情歌则以直白真挚的语言表达爱意,曲调轻快活泼。实践团成员用录音、录像等方式仔细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音符。 “ 这些歌是祖辈传下来的 , 现在会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 一位老人的感慨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口头文学的紧迫性。


苗语小课堂 : 互动中传承语言根脉
座谈间隙,“苗语小课堂”热闹开讲。老人们耐心教授实践团成员日常苗语词汇,成员们跟着反复跟读,不时因发音不准引发阵阵笑声。随后,老人们带领大家学唱苗族古歌片段,逐字逐句纠正发音,在歌声的互动中,苗语的韵律之美被生动传递。
此次座谈不仅让实践团获取了丰富的民俗资料,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口述民俗是鲜活的文化教科书,而苗语则是连接苗族历史与未来的根脉。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妥善整理此次采集的资料,为苗族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