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依山而建,吊脚楼错落有致,七月的彭水九黎城,空气中弥漫着多重独特气息,每一缕都藏着苗乡的韵味。7月8日,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彭水九黎城,开启此次苗乡非遗文化探访之旅。团队成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深入了解苗族刺绣、蜡染、民歌、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感受非遗背后的匠心与温度,为非遗保护与传播贡献青春的力量。
苗绣馆里见匠心:未遇传人,已识千丝
上午11时,实践团首先来到九黎城内苗绣馆。得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老师因重要事务无法到场,队员虽有遗憾,却被展柜中一把把苗绣团扇所吸引。最让团队成员驻足的是一把小巧的绣花扇,低头细看后发现其扇面竟呈现出九黎城局部景象,吊脚楼的飞檐用“滚边绣”勾勒,穿越而过的河流以“虚实针”表现水波,就连城墙边上的苗族图腾都用“网绣”织出镂空的层次感……扇底的丝线还带着布料的温度,这方寸之间的丝物,竟然藏着苗乡的山河,队员们也在扇面之间,读懂了苗绣的真谛——把对生活的热爱,一针一线绣成永恒。

锦衣银饰入画中:穿行九黎,触摸千年文脉
午后,实践团的成员们换上苗族服饰,瞬间成了城内的一道风景——靛蓝土布的衣襟绣着繁复的花纹,颈间的银配饰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头上的银冠随着步伐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走进九黎城,斑驳的墙壁上,一幅幅壁画如无声的史诗缓缓铺展。成员们驻足凝望,笔触间是苗族先民迁徙的足迹,是刀耕火种的坚韧,是银饰叮当里的古老传说——从蚩尤部落的渊源到世代相传的习俗,历史的脉络顺着色彩流转,在眼前清晰起来。转身走出壁画的光影,蓝白相间的染布正晾晒在竹竿上,蜡染工艺展览馆的蓝白世界撞入眼帘,蓝色是天,白色是云,鱼鸟在中间游,这是对自然的想象。摸着身上独特刺绣的衣襟,看着记载苗族神话的壁画,感受着充满韵味的蜡染技艺,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苗族文化撞了个满怀。

一歌一舞绘九黎,歌飞舞动添烟火
傍晚时分,鼓声从前方传来,一声一声,坚实有力。阿妹们的祝酒歌顺着风飘过来,响亮的歌声带着苗族口音特有的婉转尾调,混着米酒的香醇。团队成员捧着小巧的酒碗,抿一口米酒,舌尖先触到微辣,而后漫开淡淡的甜,耳边歌声正欢,不知不觉就跟着晃起了脑袋。而后,竹竿在地上敲出整齐的节拍,嗒嗒,嗒嗒。阿妹们笑着招手,成员们手拉手,脚跟着竹竿开合的节奏起舞,这一刻,鼓声、歌声、竹竿的敲击声以及成员与阿妹们跳动的舞姿都为九黎城增添了一份热闹。

“苗绣的一针一线,绣的是传承;苗歌的一词一句,唱的是生活。”此次九黎城之行,实践团不仅见证了苗绣的精巧、苗歌的热情、苗服的厚重,更深刻体会到:非遗的传承,既需要像李绍玉老师这样的匠人坚守,也需要青年一代主动走近、用心感悟。我们或许成不了传承人,但可以做非遗的宣传员、守护者,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匠心,听见这份文化的回响。
